近年来,农村污水处理已经成为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全国各地相继出台农村污水治理的相关政策和标准:2020年1月1日,广东省颁布《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2020年11月13日,江苏省印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2020年3月31日正式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这一系列政策标准的制定和实行,开启了我国农村污水治理的新篇章。
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农村饮用水卫生标准不断提升,农村污水处理工作的要求和标准也相应得到了提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6大措施协同并进,开展农村污水治理,切实有效地提升了污水处理的效果,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优化农村污水收集管网
在污水搜集管网建设方面,各地政府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优化污水收集管网,不断提升污水管网的质量和径流量,持续满足各地在城镇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对于污水排放管网的要求;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土壤盐碱化程度,土壤灌溉的水流通过污水收集管网进行集中收集,并统一排放。
同时,优化农村污水收集管网应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沉淀池,标高检查井,并实现雨污分流功能,避免雨季雨水倒灌现象;针对农村地形复杂的特点,应加大跨桥、穿洞、泵引等基础设施建设,使污水管网能覆盖农村大部分区域,并确保其污水收集功能运行正常。
二、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
针对政府出资建立的污水处理设施,要加大污水处理系统日常维护管理资金,同时还要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技术的运行管理人员,确保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
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需要在污水处理方式、资金投入、运行管理等方面做好充足准备,以提高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使用效率。
在污水处理方式上,农村污水处理可以通过分散处理和集中处理,集中处理是指将城中村及城镇周边村庄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而分散处理是指一些分散村庄可以采取三格化粪池、沼气发酵池等方式进行污水处理。
在资金投入上,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需要通过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加快建设集聚型新型农村社区的环境基础设施。
在运行管理上,通过创新运营管理方式,制定规范的运行管理制度,委托第三方对污水收集系统进行科学规划和规范改造。
三、创新农村污水处理厂运行模式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通过严格把控污水处理结果标准,实现污水达标排放。创新农村污水处理厂运行模式需要加大社会资金融入,实现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市场化运营机制,以此保障有充足的资金用于农村污水处理。
另一方面,政府部门通过不断完善污水处理厂的奖励机制,创新优化政策,高额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污水处理厂工作人员,积极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
四、多措并举推行种养结合
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需要从“政策补贴、土地流转、综合配套”等方面入手,多措并举,协同推动实行。
在政策补贴上,政府部门通过实施养殖业的粪肥处理与种植业的综合利用两头补贴的政策,对种养结合生态农业进行直补。比 如,支持有机肥生产企业与乡镇强强联合,以购买粪便处理机、开办多个形式灵活的粪便初级加工点等方式,集中处理农村粪便,提高农村粪肥商品化率。
在土地流转保障上,政府部门应根据土地流转的实际情况,制定导向政策,引导土地流转与种养相结合,提高农牧产品品质,让农牧民从中受益。
在综合配套保障上,政府部门应通过建立养殖、土壤改良等产学研实验基地,与区域内大学、专业院校开展深度合作,破解种养结合地区的人才匮乏、技术短缺等问题。
五、提升农村水污染处理技术
提升农村水污染处理技术是实现农村污水处理的技术保障。通过人工湿地技术、无动力、分布式处理等水处理技术,政府部门要组织有关人员对当地污染的水质进行相应的处理,以确保污染水质能够达标排放;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减少对农村水环境的污染;指导农民正确使用农药,提高化肥使用效率,减少土壤盐碱化;制定科学的工艺处理方案,掌握污水处理核心技术,促进农村水环境生态化发展。
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在农村污水治理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农业生产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地构建标准化、规模化、导向化发展模式,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此不断满足现代农业的经济发展需求。
同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一方面可以积极引导农户发展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设施农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区域平衡,另一方面可以设置节水型农业产业,这不仅可以减少农业生产用水,还可以减少水污染对农村水环境的污染。
|